茶艺闯进临沂人的生活
文章出自:中国茶文化 发布时间:2008-9-22 浏览量:
      何谓茶艺

      潺潺的溪流,悠扬的乐曲,秀丽的女子,飘香的茗茶……约三两好友,欣赏如诗似画的茶艺表演,品尝上好的茗茶,忘却尘世的喧嚣和烦恼,实在惬意得很。

      曾几何时,临沂人“大把抓”、“大碗茶”的饮茶习惯受到了强烈的冲击。一个举手投足都让人陶醉的茶艺姑娘,一杯清香飘逸的小碗功夫茶让人们目瞪口呆。这也是喝茶么?

     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喝茶,更是茶艺!

      何谓茶艺?其实,“茶艺”一词是上个世纪台湾茶人提出来的。对其内涵的界定,智者见智,仁者见仁。通俗地讲,茶艺即饮茶艺术,是艺术性的饮茶,是饮茶生活艺术化。

      茶艺PK“黄大茶”

      茗山茶艺有限公司吴经理边娴熟地使用盖碗泡茶边介绍,台湾是1973年开始茶艺表演的,这一形式有很强的观赏性。上个世纪80年代初,我国成立茶叶协会,大陆对茶艺表演进行创新,与台湾地区有所区别。即不同种类的茶泡法、喝法不尽相同。“2000年左右,临沂市最早的一家清风茶馆开张营业,从南方学来的茶艺出现,令人耳目一新。”吴经理慨叹,“仅仅几年的功夫,茶馆、茶庄密布在市区,茶艺表演正在悄然兴起。”

      93岁高龄的左世生是临沂市区老南关人,95岁的张笃生也是土生土长的老临沂。他们回忆,儿时,爷辈们就喝“黄大茶”,也叫“大叶茶”。卖茶的多在临沂市区考棚街的大戏院、沂州路展览馆的说书场等,三教九流各色人等聚集于此看戏听书饮茶聊天,非常热闹。那时侯喝的是大碗茶,外来或当地戏班子在临近演出结束半个小时左右常免费开放,左世生、张笃生就钻这样看戏的空子。看戏听书的人喝茶的情景便深刻在脑海里,遗憾的是没有现在一些茶馆的精致和典雅,更无从谈及茶艺表演。

      可以说,茶艺PK“黄大茶”,是一场蓄势已久的商战,谁也无法阻止这场商战的弥漫开来。

      魅力茶文化

      “以前是‘柴米油盐酱醋茶’,现在讲究‘琴棋书画茶’。”临沂市民李先生如是说。从这句普通的话语中,可以透露一个信息——茶已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必需品提升到文化艺术的高度。茶文化已有数千年的历史,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临沂人,在今天感受到了茶艺之魅力。谈生意、休闲、约会等等,一些高档茶馆或商务会馆茶座对茶艺表演的期待越来越大。目光敏锐的生意人看好了这一点,很快,茶艺表演出现在市区茶馆里,逐渐呈现普及之势。

      业内人士分析,人们想更多地欣赏、了解与学习茶艺表演,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:

    一、源于我国的日本茶道融合了岛国文化的特征,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受到世界关注,国际茶文化的交流让更多的人产生这种意识;

    二、临沂古文化历史悠久,发展后劲十足,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经济日益繁荣,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,特别是有品位的人群逐步庞大,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强烈起来,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茶艺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需求;

    三、从上个世纪90年代,茶艺馆在各大城市成燎原之势,人们对茶艺的追求面迅速扩展;临沂是一个人口流动频繁的商贸城,观念开放,容易接受新潮流;这种既能沟通人们心灵作用于人际关系,又可陶冶性情的茶艺表演,不可拒绝地在临沂茁壮成长起来。

      茶艺师炙手可热

      记者在临沂市区茶馆调查中发现,茶艺师是他们共同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,茶艺表演市场存在着对茶艺师求大于供的矛盾。根据现在的情况看,临沂市区凡是大茶馆都有能进行茶艺表演的人员,可以暂时满足部分顾客欣赏的要求。但是,这些能进行茶艺表演的人员只能称之为茶艺员,要达到茶艺师的水准,还需要一段距离。 
     茶艺师资格证书的考取比较严格,参考者不仅要掌握茶艺表演的技能,精通选茶、置具、选水、贮茶、熟练沏泡程序,更要熟悉茶史、茶叶特性和相关的文学艺术。临沂市区茶馆中具有茶艺师职业资格的不过数十人,与市场需求远不相符。从这个角度看,茶艺表演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市场潜力颇大。

      记者了解到,临沂市区已有培训机构正要从此突破,培训数量可观的茶艺员,这些茶艺员可以进行茶艺师资格证书的考试。相信不久,一些素质过硬的茶艺师将成临沂城一道新的风景。

      茶艺家庭化

      部分经济收入丰厚又对茶艺有所需求的市民开始将茶艺引入家庭。邀几个好友,泡一杯上等的茗茶,敞开心扉,畅所欲言,尽管泡茶技艺并不娴熟,可那种使用小杯细细品茗的畅快和惬意是无法比拟的。

      市民高先生说:“茶艺表演具有较高的艺术性,一般市民要想达到对茶文化的全面理解是不可能的,但是,了解一些基本常识和技能,随着对茶文化认识的加深,应该会有更多新的快乐和感悟。”

 

 

 

 

 

免责声明:

1.来源未注明“弘法网”的文章,不代表弘法网立场,其观点供读者参考。

2.文章来源注明“弘法网”的文章,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,其版权归弘法网所有。未经本站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。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、网站转载,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(URL)。

3.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,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,均已注明来源,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,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,谢谢,阿弥陀佛!

金刚萨埵
清定法师
弘一法师
弘一法师
根造上师
持钵观世音